6月26日上午,我院在徐汇校区会议中心召开学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工作调研会。学院党委书记陈晓虹,主持工作副院长潘建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佳,学生竞赛指导教师代表出席。会议由副院长魏爽主持。
陈晓虹感谢与会各位教师对于学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的贡献,重点围绕竞赛育人强调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师资:建库宣传,点燃火种。截至9月前梳理各竞赛领域指导老师专长图谱,形成清晰名录。新生入学教育中,邀请骨干教师深入班级,主动宣传竞赛价值与路径,点燃学生兴趣。二是传薪火:老将带新兵,激励破难题。老教师是宝贵财富,年轻教师的接力也刻不容缓!各团队需明确制定梯队培养计划,纳入课程建设与平台搭建。学院将配套专项激励,让指导老师的付出获得应有尊重与回报。三是接地气:教授跑企业,真题练真功。深度对接产业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路径,学院鼓励更多教师走出象牙塔,主动链接社会需求,将个人成长、学生培养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当前学科发展机遇难得,更需全体教师积极作为,拒绝“躺平”,将产业真问题转化为育人场景!
潘建国在讲话中强调,当前教育部明确“一校一策”改革导向,学院要顺势而为,针对一些核心挑战加快进行改革。一要构建“有组织的竞赛体系”,建立师生梯队传承,避免“从零开始”;二要打通教师发展通道,学院在评价体系中设立竞赛专项绩效,并且积极争取相关发展路径;三要优化学生激励机制,显著提升重大竞赛成果在保研等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强调要用好空间资源,打造集训练、交流、孵化于一体的竞赛创新基地,让竞赛真正成为支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何佳谈到,要精准定位培养高质量“卓越信息教师”“卓越工程师”,当前的痛点在于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从数据来看,70%毕业生服务于民营企业,所以我们的“卓越”,应该是扎根上海、服务地方经济、契合中小企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要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高成长性本土企业,如云之声、理想信息科技,深化“双向奔赴”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路径。魏爽结合各位老师的建议,认为应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要构建竞赛培训体系,探索通过社团招募等方式,建立大一新生“兴趣池”和梯队体系,为竞赛储备人才;二要深化“留白课程”融合,将大二、大三的留白课程与竞赛培训、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形成师生“实践共同体”;三要强化支撑保障,从思想引领、社团联动、专人统筹等方面细化实施方案。
与会教师围绕竞赛体系建设、指导经验以及面临的困境展开深入交流。程序设计竞赛指导教师郭庆林整体介绍了相关系列赛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他强调相关比赛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硬实力的试金石,奖项含金量高,企业认可度高。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比如竞赛目录位次低,学生培养周期长,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蓝桥杯”比赛参赛负责教师吴海涛强调,算法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对学生将来考研和就业都至关重要。当前,需要探索建立固定赛点和更系统的培训体系,并在评奖评优方面多纳入对理工科竞赛的考量;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应骏指出,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成长路径和专业培训,加之高年级学生因考研投入时间减少、社团传承中断等不利因素,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赛成绩的取得。他建议将部分专业课程前置至大一学年;打通课内外培养体系;重建“高带低”的社团传承机制;探索建设促进师生紧密互动的科研空间。通过这些举措,构建学院学生科创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智能小车竞赛指导教师李一染强调,通过长周期项目制培养学生完整工程能力,并提出当前面临的困境:学生大二才起步,底子较弱。建议将基础培训融入课程体系,并筛选核心学生重点培养;“挑战杯”竞赛指导老师刘翔鹏建议尽早发掘大一学生潜力,他们时间充裕、部分已有编程基础,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黄金期。通过信息推送平台和专业老师介入,引导其早参与项目实践。打好基础后,学生可在后续考研、竞赛、论文中实现持续产出;“挑战杯”指导老师安康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参加比赛的选拔、培养、集训和激励等机制。他建议建立清晰的“科技树”培养体系,明确各年级发展路径,并激发师生双方沉心做实事的动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孟春丽指出,当前主力为大二学生,大一因需自费且理论基础弱参与少,希望在经费方面得到一些支持。今年也新增了实践周培训课程,期待能让更多学生赛出自己的成绩和水平。
此次调研会全面梳理了学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成效与挑战,深入探讨了优化竞赛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深化产学研融合、完善激励机制等关键举措。与会人员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为学院进一步提升创新实践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卓越信息教师”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